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统战之声» 【老西农与抗战】(六)抗日时期的校园生活

【老西农与抗战】(六)抗日时期的校园生活

发布日期:2015-07-20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1941年,我毕业于国立七中,那时候还没有统考,各大学在暑假期间分别在各大城市自行招生。我报考了三个学校,当时校少生多,往往要二十多人才能考取一个。浙大化工系是热门,四十多人取一个。我有幸被3个学校录取,但情况各异,西农是正取,西北医学院是录取前三名,并金榜通知已荣获林主席奖学金,而浙大仅录为先修班,要先上预科一年,我决定先去西农报到,再去西医报到,两者比较一下。

风景优美 师资雄厚

车到武功,先我而来的七中校友都在站台接我,他们一边帮我扛行李,一边乐滋滋地告诉我,学校条件实在好。注册后,我先在校园游览,见树木成荫,花坛及草坪布置有序,鸟语花香、蜂蝶飞舞,好一派如画的风景,教学大楼安座于林荫之中,好不壮观。在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国土上,这里宛如世外桃源,学生宿舍都是西式小洋房,淹没在葱郁的树木中,使人感到学校的环境确实优美。

晚上走访了几位暑期没有回家的高年级同学,得知农化系主任兼土壤肥料教授是意大利归来的学者王志鹄,教“分析化学及生物化学”的是德国归来的名教授虞宏正,“农产品加工”是日本归来的王玉岗教授,“园产加工”是美国返回的园艺系主任陈锡鑫教授,教“高等数学”的是杭州老乡、从法国归来的潘泳珂副教授,第二外语日文教师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杨尔璜副教授……我一听教师阵容如此雄厚,国内哪个系敢与之相比。我当即决定,享有丰厚待遇的西北医学院不去了,而要扎根于这块沃土。

宿舍任选 自行搭档

当时,学校仅标出几栋宿舍归新生住,哪个房间及床位、哪几个人合住都由自己选择。大一时大多为过去中学同学们合住,四人一间小屋,钢丝床中间为学习桌,上悬一盏电灯,为防止经常性停电,学校自备柴油发电机。

第二年,大家互相认识了,每个房间则为同专业好友合住,志同道合,互相帮助。为了巩固英语学习,我们商定,晚饭后室内就不准再说汉语了,一律改讲英语,谁犯规一句,就罚款一角,并在门后表格中划上一个记号,每月统计一次,一般总有七八元进账。

食堂任选 伙食自理

当时,西农有四个学生食堂,其中战区灶最大,四五百个人就餐,多为战区学生靠贷金吃饭。胜利灶多为自费生。四一灶由从上述两灶中分离出来,多是南方有经济来源的同学。还有一个人数不多的清真灶,都是回民。各灶伙食均为学生自理,每学期海选一人办伙食,由他推荐几个伙食委员,下边分工有会计、采购及卫生监督等,办得好则连任。

各食堂每8人一桌,入伙者有固定席位。由于校址在农村,东西便宜,每周有一两次改善生活,每月末有盈余则大改善一次。

社团众多 板报活跃

国民党政府怕学生“聚众闹事”,不准大学生成立学生会,于是各年级成立了相应的“体育会”,我们这届农艺系王德俊任会长,我任副会长。此外各省、甚至县都有各自的同乡会,来自同一中学也有校友会,还有其他原已有学生剧团部分成员留影于武功车站“西农”打头的剧团、歌咏队和口琴会,名目繁多。仅我参加的就有年级体育会、浙江同乡会、七中校友会、扶轮中学校友会以及“西农”开头的三个文娱组织。

李秀是西农剧团的团长,我是剧务主任。有次我们排演曹禺名著《雷雨》,排练到一半时,青年剧团强拉走几个主要演员,我们又换了人马,正要出演,院党部审看剧本,拖延多时不准演出。我们据理力争,后来他们又说西安省党部要审查剧本,催了多时就要开演了,又说省党部认为,剧中工人周大海的台词中有“阶级”两字,是煽动阶级斗争的,说将这两字删去或改其他字才放行,我们尊重原著,坚决不改,开幕前涌来了西安打手,这场久排的戏终于夭折了。我们气坏了,饰演“四凤”的女生更是痛哭一场。

学校三号楼大门内西边有不少学生主办的板报,当时我并未注意到,里面分为西农及青年的西派,表面上看不出,实质上二者却对立。一次,我好奇地向农化系低年级女同学借看她们暗中传看的报刊,她一再交代要小心,不看时要藏在被子底下。在所借的刊物封底上,我看到一个小诗很有意思,名为《宝塔山下枣儿红》,我念了很上口,一时兴起,就将它谱上曲子,小改几次,觉得颇好听。我很单纯,竟没有征求那名女同学的同意,抄好了向板报投了稿,欣慰编辑是熟人,投的是“西农”派的板报,竟然刊出了。

一天下午,室中友人要我请客,说看见有三四个女生拿了讲义夹衬底,在抄你的歌曲。我跑去一看,女同学不在了,教音乐的年青讲师石林正在抄那首歌曲。我本不懂乐理,也从未谱过歌曲,怕石老师看了见笑,没敢上前请教。那时,外边已常闻现抓进步分子了,一旦国民党特务抓住我,一定强迫我交代歌词从何处来,他们再顺藤摸瓜,西农进步势力岂不要被镇压了!想想真是后怕。

体育运动 别具一格

支持: 未生

体育组在三号楼后划出了大块的1米见方格子作为操场,每人一格,早操时,同学们跟着音乐及示范人在此锻炼,从未见人来点名。在校四年,操场上人满满的,从未见公布缺席了什么人。体育每周四节课,大家不集中上课,仅根据个人爱好去篮球、排球、田赛、径赛、器械操等处,那里有相应的体育老师专门指导,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我选的是踢踏舞,在老师指导下,我们在皮鞋前掌上钉个铁板块,男女二十多人在水泥地上一起跳,声调要完全一致,开始大家还轻松愉快,二十分钟后就累得一身大汗。

作者:郭成勋(1920–2012),男,1920年6月出生,山西汾阳人,教授,194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化系,先后在中央工业研究所、轻工业部工业研究所和大连工业大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