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两会聚焦 以精品献人民 用明德引风尚
——我省代表委员热议加强文化建设
《陕西日报》 2019年3月16日 第7版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新形势下,要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4年来,陕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革命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艺事业,推动全省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化软实力不仅提升了城乡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也塑造和丰富了人文精神内涵。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时代,陕西在加强文化建设上,如何更好地强文化、筑平台、促交融?我省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不忘历史
吸收传统文化精神养分
“梨园”所包含的文化遗产,吸纳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其“高台教化”功能和作用从未缺席过我国文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宝生认为,陕西“梨园”文化丰厚,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戏剧文化优势资源,创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韩宝生建议,以西安易俗社、三意社两个百年历史剧团作为国家级中华“梨园”文化的龙头与核心,形成教学、培训及演出为一体的文化新机制;创新开发以中华“梨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旅游,形成以戏曲文化为龙头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链。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建议,应设立“梨园节”,弘扬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从业者的文化艺术素质,增强行业自律,促使从业者创作出更多更精美的文艺作品。
乡村振兴
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乡村振兴顺应亿万农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高度重视文化振兴,尤其是要重视对乡村文化遗存的深度研究和保护。要深入调查发掘乡村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将乡村文化中的时代特色、传统思想、人文观念、形态要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发掘利用乡规民约等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大力促进乡风文明,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不仅要把文化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还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让农村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传统仪式等活动有组织、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推销有平台,从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旅游,繁荣乡村经济。”昝林森说。
全民动员
汇聚向上向善强大力量
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弘扬好优秀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文化,让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建议,常态化地在城乡开展“晒家风、学家风”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不断赋予乡规民约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现实,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全国人大代表、世纪荣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荣华建议,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华文化传承”志愿者服务中心,开展“中华文化传承”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活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
传承保护
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
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保护。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大遗址数量多、面积大、等级高。“西安大遗址保护在宏观统筹、土地平衡、资金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尤以汉长安城这种超大型、城市区域的大遗址最为显著。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主席岳华峰表示。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这些都为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岳华峰建议,支持西安设立“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并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列入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支持西安在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上先行先试;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大遗址保护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大遗址保护国家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