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奋斗者】(3)坚守中的巨变(三)
发展产业 鼓起老百姓的荷包
2017年,53岁的黄玉柱仅红梅杏苗木一项的收入达到了20万元。“是水保所的专家扎根这里不断线,手把手教我们治富经,领我们走致富路,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1986年,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宁夏固原视察时指出,要狠抓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在改造黄土高原、种草种树等方面,要看得远一点,路子宽一点,使发展的速度快一点。
既要让老百姓吃好饭,又要让老百姓荷包鼓,还要让老百姓在良好环境中生活。1987年,施立民、李永潮等专家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桃、杏、梨、李、枣、苹果、葡萄、核桃、山楂9个果树树种,共150多个品种,在上黄村建立了20亩试验园,开始了果树引种驯化和优良品种筛选。
上黄试验站果树试验园一角
对经济林情有独钟的施立民在进入固原前利用学习工作之便,走遍了北方果树种植基地,对果树品种和性状及表现了了然于胸。1980年至1981年,他和袁百川、陈定祥等同志在经济林组,对固原经济林资源和六盘山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调查,主笔完成了《固原县经济林资源与区划报告》,受到全国著名果树专家孙华教授的高度肯定。
在20亩试验园里,施立民一头扎了进去,从春到夏,从秋到冬,10个年头的引种试栽、系统观察和对果品经济性状的研究,终于筛选出了适宜高海拔低温干旱地区发展的果树品种——红梅杏、早酥梨、绥棱红李、京秀葡萄和丽嘎苹果,在上黄试区建立示范园120多亩。
施立民和他的葡萄
在村民赵方家,他建了5亩示范园,投资了217块种苗钱,肥水看护让赵方管,果树修剪和病虫害管理手把手教给赵方,除了科研用果,果子的收入全归了赵方。固原县黑县长看了这5亩园子后,对赵方说:“施老师给你建的这个园子,就是给你开了个银行,你可要把‘银行’管好啊。”在老赵的精心管理下,这个果园成了示范样板。
1997年,红梅杏和早酥梨因为表现优异在宁南山区大面积推广,山里的人们从此过上春天赏花、夏天结果、卖了果子、鼓了荷包还绿了荒山的惬意田园生活。“发展经济林,既绿了荒山,又有了收入。”看到村民生活的变化,施立民很开心。他留给自己的是一大摞厚厚的工作日志,留给百姓的却是改变生活的“摇钱树”。
红梅杏
早酥梨
黄玉柱是第一批受益者。他勤奋好学,在施立民来他家的时候,总是不让专家走,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和妻子两人都学到了一身本事。1999年,他的两亩杏园挂了果,每斤卖到了5元,这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经济的甜头。2000年,他在施立民的指导下学会了红梅杏嫁接育苗,一株苗子卖到了1.2元。
时任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毛如柏在宁南山区考察时,发现老百姓种植红梅杏和早酥梨的积极性很高,对施立民的科技致富路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你搞这个果树,为宁南山区的脱贫致富和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
随后,在毛如柏的推动下,宁夏自治区八大果树基点的科技人员都来取经,推广“上黄经验”诞生的果树品种。“那是8月31号,我记得很清楚,在上黄村召开了红梅杏、早酥梨推广现场工作会议。聘请我为技术顾问,我就调集种苗,培训农民,做规划,现场指导,一共做了两批。后来取经的络绎不绝,实在忙不过来,我就给他们讲思路、讲经验。”对曾经的难忘岁月,施立民记忆犹新。
现在的黄玉柱,大约有十五亩的苗木基地,每年的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住的窑洞成为了库房,连着新盖了六间新房,三间相对,形成了天然的院落。院里不知名的花儿开得正艳,一株早酥梨树下,他拉开了话匣子,讲述了自己如何脱贫致富,成长为固原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妻子黄玉玲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八绿色奖章”的历程。“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水保所的专家,就没有我家现生的好生活,也没有我们上黄村的今天。”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宁南山区的红梅杏,以其纯天然无公害的品质、芳香甜润的口感火了,每年的价格一路看长。2017年,每斤的价格达到了15元。村民黄玉弟,种了三亩红梅杏园。他乐呵呵地说:“一亩地有一万二三的收入,仅家门口这一棵树就收入1000多元。我哥家院子旁边那棵树,果子卖了5000多元,你说这日子能不好吗?”
红梅杏俨然早已成为宁南山区村民发家的产业,附带着催生了一种新兴产业——红梅杏苗木产业。与红梅杏同期发展的另一种经济林果产业——早酥梨,则成为另一部分农民的致富产业。
68岁的黄玉军,种了大约5亩早酥梨。“我这园子是95年的时候,施立民、李壁成、赵世伟他们帮我建的,成为了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年卖完果子的收入,让我和老伴整晚都睡不着觉,以前可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钱啊。”老黄口中的那么多钱就是梨园首次挂果后的收入,大约千把元。
老黄顺手从树上摘下梨,让大家品尝:“没打过药,刚下过雨,不用洗,直接吃。”一口下去,口齿间满是汁液。“是不是比你们在家吃的梨好?我们这梨,皮薄、水大、无渣、核小,远近闻名呢。”他表示,如今这园子有点老化了,但一年也有2万元的收入。
无论是杏园还是梨园,除去生态效益外,在经济收入上也是复合型。在一代又一代专家们的接力指导下,经过多年发展,以高效果园(红梅杏、早酥梨)建设为中心的“果菜型”“果苗型”“果畜型”等多种庭园经济模式,已成为宁南山区生态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村民黄玉弟在3亩多的果园里,养殖了一批土鸡。“上面卖杏,下面卖蛋,鸡吃虫子、杂草和落果,下的蛋是绿色蛋,按个卖;鸡粪化作有机肥,滋养果树省去肥料,果子高价论斤卖。一亩地,两份收入,荷包咋能不鼓呢?”
从1979年到2000年,20年接地气的科学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为改变宁南山区面貌建立了示范样板上黄村。在宁南山区从事土地利用研究的李壁成,在前期专家工作的基础上,集成提出了三化两提高的“上黄经验”—宜林荒山绿化、坡地梯田化、平川地高效集约化和不断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技能,被宁夏自治区政府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1995年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河川乡,上黄村属于河川乡,当时自治区政府大力推广‘上黄经验’,我感觉很自豪。”现在的河川乡党委书记马彦东表示,老一代人在这里奋斗的成果,直到今天宁南山区的老百姓还在受益。“拿我们这来说,红梅杏的产值每年大约有500万,早酥梨的产值有300多万。”
从1979年走进宁南山区到2005年光荣退休,施立民在固原度过了25年。“我当时雄心勃勃,在我的心中,把上黄比作我的花瓶,把固原县叫做我的花果园,最终把六盘山变成花果山。”从年富力强到光荣退休,他为这个梦想一直努力着。2017年,77岁的他故地重游,得知宁南山区红梅杏已推广到15万亩感到很欣慰。“变化很大,有了花果山的雏形。”
在上黄工作的水保所科技工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