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统战之声» 【老西农与抗战】(五)铭记斗口试验站的抗日精神

【老西农与抗战】(五)铭记斗口试验站的抗日精神

发布日期:2015-07-17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中心斗口试验站,是在右任先生1930年亲手创办的 “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站里至今完好保存着于右任先生1934年撰写的碑文,其文曰:“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所有田地,除祖遗外,皆用公平价钱购进。我去世后,不论本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有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十四亩,不自耕者勿与。”当时,东北沦亡,全面抗战的号声即将吹响,于右任先生在祖产基础上营建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大公无私,扎根乡土的拳拳之心了然可见,虽无有鲜明抗战口号,却蕴含着埋头实业,报效国家的深切理念。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要求,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出面,1937年10月11日在斗口农场正式创办“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第一期”(后迁至十公里外的安吴堡),这是斗口试验站永远引以为傲的抗战事迹。青训班以抗日救亡为宗旨,以多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吸引、团结、教育、训练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参加,由冯文彬任班主任,学员150余人,训练时间半个月,讲授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知识、抗日军事常识和引导抗日青年群众工作。据解放前一直在试验场工作的老技师贺鸿召回忆说:“当时青训班学员的生活很艰苦,场地是在试验场东果园里两间看园用的破房子,学员都是打地铺,而晚间总是点着油灯熬半夜。”这是斗口试验场从老一辈那里继承来的宝贵记忆。

整个抗战期间,青训班为抗战培养了上万名爱国青年志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9年10月5日,毛主席为青训班两周年纪念亲笔题词:“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或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须亲身参加革命斗争,从最下层的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经过若干年之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

在于右任先生的石碑和毛主席的题词中,充分而鲜明地体现着斗口试验站将永远牢记的抗战精神。斗口农事试验场在国难期间,繁殖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举办农业科技训练班,免费向农民传授农耕新技术,低价供应良种。这块陕西最早的农林业生产试验基地,对泾阳、三原、高陵及整个关中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斗口农场开始的青训班,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铸造了一大批信念坚定,作风顽强,团结守纪的优秀的革命青年干部,被誉为“青年干部的故乡”“抗战干部的摇篮”。

解放后,斗口试验场更名为陕西省棉花研究所,单位在棉花育种和栽培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从未间断,新技术、新成果在陕西和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巨大,共获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62项,为陕西和全国棉花抗黄枯萎病品种选育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堪可告慰于右任先生“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的初衷誓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以来,斗口站向教学、科研试验站转型,完成的重大科研推广项目80多项,涉及农学、机电、环境资源、食品加工等领域。当年的朝气蓬勃爱国热血青年,换成了现在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老师学生,每年来站的教学科研实习学生有4000多人次,美国、日本等国外大学学者也陆续来访,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教学、科研平台和对外交流窗口。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斗口试验站这块土地上耕耘和学习的人们一定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加一如既往的埋头苦干,“从最下层的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做好一切本职工作,光明的前景就会属于每一个人!

(作者:场站中心 霍卫平)